亮出感情牌、上演黑科技——用工大省打响开年“抢人第一战”******
新年伊始,“抢人大战”成为多地的开年“第一战”。在浙江,一些企业代表称,今年的“抢人大战”比往年来得更早,相关政策给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特别大。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和用工大省,省外劳动力规模超过2200万。2022年12月以来,浙江各地企业订单回暖,不少企业春节后的订单已经排满,但用工方面仍存在缺口,浙江各地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强化企业用工保障、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春节前,浙江多地已经开始行动,如嘉兴通过县市联动远赴云南、河南等省开展劳务协作对接,温州16家企业携2700余岗位组团赴贵州“抢人”,抢抓春节前员工返乡在家“黄金期”。
春节期间,通过稳岗留工,浙江全省有1127家重点骨干企业不停产,320个重点项目不停工。
从“老乡带老乡”到大数据上阵
为了打好开年用工“抢人大战”,浙江省各地使用浑身解数,湖州市亮出“感情牌”,杭州市则用上了“黑科技”,“抢人大战”不断升级。
春节前夕,在湖州工作的潘吉兵回到老家贵州省三都县。正筹备年货时,湖州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到他家拜年。他与妻子已经在湖州务工十年,在安吉县的一家海绵厂工作。
工作人员为潘吉兵送上了500元过节慰问金,感谢他在湖州的勤恳努力,令他十分感动,“湖州真是一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城市。”他说,“年后回湖州时,我要把老乡们都叫来,还要让儿子也来湖州工作!”
“我们打‘感情牌’,关心老员工,让他们用亲身体验去推介湖州,这样的吸引力更大。”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书记、副局长丁会强说,如今,通过“老乡带老乡”的方式更能吸引求职者。
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则通过“城市大脑”,对在杭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大数据分析排序,并与排名靠前的多个劳务输出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会定期将用工需求发给当地就业服务中心。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电话采访时,绍兴市人社局副局长王奋正在出差招工的高铁上。从大年初七开始,绍兴市就组织重点企业赴四川、贵州、云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河南等9个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协作,在全国27个地方开展驻点招工。值得一提的是,看不见的“大数据”也在为招工工作提供支持。
过去,组织春节务工人员包车或者专列,主要靠接热线,哪个地方打来的电话多,就安排去哪里的专列和专车。这几年,随着浙江数字化改革推进,数字化工具和应用为政府工作提供助力。绍兴通过大数据对比,筛选出在绍兴缴纳社保的外地务工人员,对于在绍兴过春节的外地务工人员,精准推送消费红包,让他们在绍兴安心过年;对于返乡的外地务工人员,则根据大数据分析出人数较多的地区,安排专列或者专车。据介绍,这些数据的使用要遵守《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对公共数据安全的有关规定。
跨省招工重头戏集中上演
在浙江,“抢人大战”早在农历新年前就已展开,并打出一套“留工、接返、招工”的组合拳。
2022年12月中旬,浙江省人社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企业稳工稳产并开展对留浙过年省外员工温暖关爱行动的通知》,提出开展送温暖送关爱活动、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引导、开展劳动力余缺调剂等稳工稳产18条措施,“以务实行动稳产、以真金白银留工”。
“春节期间我们压力挺大的,很多员工都回家了,但工厂没停工。”绍兴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杨璟说,“共享用工”模式帮助他们缓解了春节期间工人短缺的问题。
为全力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不停工、不停产,绍兴市上线了全市劳动力调剂服务平台,通过政企联手,用“共享”商业模式盘活人力资源。杨璟招募了1000多位工人在春节期间支援工厂生产。
杨璟也坦言,这些工人春节后要返回自己岗位。年后,工厂仍面临着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因此,精准保障节后员工有序返岗同样很重要。
1月30日,周丕文坐上了从四川广元直达浙江杭州的“点对点”返岗专机,这是春节后落地杭州的首趟农民工专机,也是周丕文第二次乘坐免费包机返岗。“下午1点出发,3个小时就能到达杭州萧山机场。”这趟专机上还有50多名和他一样的广元籍务工者。
为了让更多员工顺利返岗,浙江各地都出台了鼓励专车、专机接返员工的政策。杭州市规定,1月21日至2月5日,企业租用(含合租)大巴车跨省“点对点”组织非杭州市户籍员工返岗且符合补贴条件的,按包车费用的50%给予包车返岗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20万元。
1月15日,正值南方小年,湖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带两支先遣队赶赴贵州和湖南。他们带着160家重点用工企业的近万个岗位,通过开展劳务协作及人才交流活动,为节后复工复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之前看到浙江企业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第一时间出海开拓市场拼订单,没想到,你们‘抢人’也这么快。”在湖南湘西,吉首大学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高昆老师说。
1月28日,正月初七,浙江各地的跨省招工重头戏集中上演。
在四川广安,浙江省人社厅组织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等地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1万余个。
“带来的登记表格都不够填了,微信也都加满了应聘人员。”湖州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吴倩感受到今年招工的火爆。
在湖南湘西,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明带着2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组团“抢人”,此行,他们带去了180多个工种、2600个岗位的就业机会。
“大家都还没买到返程票呢!”三元电子科技负责人许佳薇介绍,由于正值春运返程高峰,他们一行人出发时返程票即已售罄。但他们更担心能否招到人,“每个人都拉着大行李箱,放满了公司的招聘海报和宣传单页,就希望能招到更多人。”
1月29日,由浙江省绍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在四川乐山举行的第一场招聘会上,绍兴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杨璟遇到一位迫不及待想去绍兴工作的求职者。
“我暂时买不到票去绍兴,你们岗位要给我留着名额,不能不要我啊!”
“大哥,你放心,我们要招3000人!名额有的。”
不止于“抢人”,更在于长远眼光
浙江各地频出“抢人”组合拳,缘于今年经济快速向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是招聘压力最大的一年,我们普工就要招200-300人。”鸿星科技人事负责人张艳群介绍说。这是全球排名前十的石英晶体元器件品牌生产商,在浙江多地都有投资布局。他们在招的既包括工资6000-8000元的普工,也有工资更高的工程师等岗位。
绍兴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要招聘3000多人,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主要负责生产比亚迪DM-i车型专用刀片电池。
公司人事负责人杨璟称,2022年6月公司生产线正式运行,目前形势向好,公司正在不断增加产能,接下来还将新开两条产线,用工需求较大。为此,公司“同时派出了12个招聘小组”,奔赴全国各地,现在每天都有100多人入职。
一些负责招聘的人员同时发现,如今劳务输出大省的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90.7%。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全省农民工转移就业2639.4万人,新增返乡入乡创业6.7万人,农民工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
1月29日,湖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书记、副局长丁会强在四川广安的招聘会上注意到,当地人对于湖州企业南洋电机颇有兴趣。
湖州南浔在国家东西部协作战略中对口协作四川广安。2019年以来,湖州的南洋电机、沃克斯电梯等企业在广安当地投资建厂。南洋电机广安分公司综合办主任段坤介绍,分公司今年在四川广安有100多个用工缺口,整体薪资在3000-6000元左右。
一些务工人员表示,虽然相较浙江工资稍低,但“在家门口就业”对他们来说特别有吸引力。对于劳务输入地区来说,这意味着稳岗留工难度不断加大,需要提升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因而,“抢人”不止于此时此地,更要坚持“长期主义”。湖州人社部门与多个劳务输出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湖州用工企业与当地高校对接合作,促成校企双方建立长期技能人才培养和输出协作关系。
“我们不仅仅是招聘员工,更让大家有机会去学习新的做法和理念,以后可以反哺家乡建设,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丁会强说。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蒋雨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⑦节粮减损确保粮食安全 多措并举守护“无形良田”******
作者:周慧、麻吉亮、刘晓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从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增产的难度和粮食供给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减少粮食损耗是粮食安全保障的一个薄弱环节。节粮减损可以有效降低粮食增产保供压力,应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和补齐短板的重要举措。
一、要保障粮食安全,为何必须节粮减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要求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开展节粮减损不仅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还有利于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从立法和行动层面展开,聚焦节粮减损,在粮食生产、存储、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落实各项措施。
全球面临巨大的粮食安全压力,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粮食减损和浪费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系列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从收获到零售各环节,全球粮食损失率达14%,零售、餐饮和消费环节浪费率达17%,年损失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由我国发起并举办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于2021年9月9日—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得到来自阿根廷、巴西、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农业部长,以及来自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智利、匈牙利、斐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减损与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根据中科院研究团队测算,2014—2018年我国食物损失和浪费,年均总量为3.49亿吨,相当于浪费了6亿亩耕地的产能,这些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约为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2.5倍,约为山东省耕地面积5.3倍。其中,供应链年均食物损失量为2.91亿吨,占食物年均总产量的16%;餐饮浪费量年均为4500万吨,供应链食物损失量约为餐饮浪费的6.5倍。从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看,生产后处理和储存阶段的食物损失最为严重,年均约为1.6亿吨,是餐饮浪费的3.5倍;其次是生产阶段,食物损失量年均为8200万吨,约为餐饮浪费的2倍。
二、如何实现节粮减损目标?
“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结合这一目标,针对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围绕粮食减损开展专项研究;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编制应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行动方案”。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政府部门、加工企业、零售商、农户等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制定具体的食物减损目标,编制供应链和消费端食物减损行动指南。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进行食物损失减量化试点,加强示范和试点引领,总结、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
在现有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多边或双边框架基础上,由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粮食减损国内大会,实行部长-专家-企业等多层级对话。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建立多元化长效沟通机制,打造国际化粮食减损交流平台,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食物系统转型的沟通平台,构建国际粮食减损长效合作机制。围绕食物损失与浪费,开展国际减损行动方案制定和合作。建议合作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规范、准确地采集、汇总、统计、发布和共享食物损失与浪费的前沿信息等;定期总结食物损失与浪费的相关研究进展;评估食物系统绿色转型路径与可行性。
一方面推动和鼓励从田间到餐桌的节粮减损的技术研发,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在产后存储、运输、加工减损的薄弱环节与关键技术,加强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强对米糠、麸皮、胚芽、油料粕、薯渣薯液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生产食用产品、功能物质及工业制品。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进行调控。
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节粮减损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引导婚宴从“爱面子”向“重文明”转变、由“讲排场”向“求健康”转变。二是开展科普活动,推动食育由相关部门牵头,针对不同群体,以食育为抓手,开展食育进校园、食育进社区、食育进机关等活动,引导社会绿色消费转型;以学校为主战场,结合不同年龄和学段的特点与目标,与劳动教育、美育、传统文化等相结合,鼓励有条件学校开设以食物节约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